桃李无言成下径,书生有志笑云天
——————记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杨志彪老师

期次:第1585期       查看:43



  “饮水思源浦江边,位卑未忘耕杏坛。桃李无言成下径,书生有志笑云天”。这是杨志彪老师在今年教师节颁奖典礼上发出的铿锵誓言。上海交通大学首届“教书育人”一等奖的荣誉,是对其长期以来在教书育人工作上富于创新、甘于奉献、默默付出的最好注解。  杨志彪老师自2007年到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工作以来,一直将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工作放在首位,出色完成了各项教学工作,特别是在担任2013级动科班班主任期间,注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,加强专业教育,打造优良班风。他创造性地开展“科学精神进课堂”系列特色班会,坚持每学期给学生及家长写一封公开信,勉励大家志存高远,形成正确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。他甘于奉献,爱心感召,举办一系列集体活动,并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同学的成长,所有活动费用都由他个人承担,每年要花掉上万元。  但他无怨无悔,从不计较,他说:“我经常会为自己从事的工作莫名地激动。我觉得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,或者说是一件伟大的事。无关名利,只在于内心的安详和平静,只为引导学生走在正确的路上,追寻生命的意义,思考心灵的归宿。”科学精神进课堂杨志彪是第一次担任班主任。班主任工作无权无利,很多人不屑去做。但他却不这么认为。高校的首要功能就是立德树人、教书育人,班主任可能是和学生接触最直接的工作,无论是从培养一个合格学生的角度,还是做一个具备责任心的教师的角度,都应该认真、负责地做好。从接手班主任工作的第一天开始,他就一直在思考,学生最缺什么?中国存在的许多问题,比如各种伪科学、谣言、盲从盲信、急功近利等等为什么会有生存的土壤?原因很多,但具体到大学生,他觉得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:就是缺乏“科学精神”。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探索、质疑、实证、理性。所以,他下定决心要给同学们补上这一课!只要拥有了科学精神,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、水到渠成。  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塑造同学们的科学精神呢?他创造性地开展了“科学精神进课堂”系列特色主题班会,每次邀请一位校内或校外嘉宾主讲,嘉宾都是他精心挑选的领域内佼佼者。四年里共召开了5期。每次班会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对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起到了良好作用。特别是“认识中医药”和“认识转基因”这两个主题班会,引起同学们的广泛争论,也使同学深受启发,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,而不是人云亦云。这对于正在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学生,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。专业教育和人格培育的有机结合教育的本质,通俗一点可以说就是教人“识别真伪、区分善恶、分辨利害”。基于这样的认识,杨志彪老师将专业素质教育、精神品格塑造、学习氛围培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,相辅相成,互相促进,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其核心,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独立之思想,自由之精神。 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,四年来,杨志彪老师利用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,联系了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,既了解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,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,同时增长了同学的实践技能,又对专业学习起到了良好的补充。在班级凝聚力建设和学习氛围培育方面,杨志彪老师自己出活动经费,以召开中秋晚会、“此情可待成追忆”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“我们是一家人”主题班会等形式,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、合作,凝聚人心、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,他所带班级还涌现出一些优秀代表人物,活跃在社团、学生会工作、团委、社会实践、志愿者服务等领域。  在精神品格塑造方面,杨志彪老师通过自费买书赠给同学(四年来共赠书200多本)、邀请嘉宾召开“大学生活怎么过”主题班会、专业介绍主题班会、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,要求同学们一定要以学业为重,把大学当成一个真正的象牙塔,心无旁骛,细推物理须行乐,不为浮名枉此生。  正是通过这样多维度的努力和互动,形成了良好的班风,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。最终的毕业去向也说明了班级的学风优良:全班共有11名同学继续深造,5名同学直接参加工作,还有6名同学准备复习考研。在深造的11名同学中,有7名同学保研成功(其中4名保研本系,创造了动科系保研本系的最高纪录),2名同学考研成功(本系),2名同学申请到国外名校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论目标多么宏伟,理想多么高大,如果不能融入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,那就成了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杨志彪老师深知此中的利害。因此,他以巨大的热情,深入到学生的方方面面,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,使得每个同学都能时时刻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理解。  在新生尚未入学前,杨志彪老师就给每一位新生的家长打电话,询问家庭情况;第一次班会,他就能准确地叫出所有同学的名字。入学后,他坚持每学期多次到学生宿舍走访,至少与每位同学谈话一次,四年来共谈话200多人次,并时时用电子邮件、QQ和微信进行交流。他坚持与每一位家长及时沟通交流(包括微信、打电话等),在学校和家长之间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;他端午节给学生送自己亲手包的粽子、中秋节给学生送月饼、元旦时请同学们聚餐、举办毕业送别会和毕业晚宴,在同学的每年生日都会送其一本书;他参加同学辩论赛、诚信宣誓、升旗仪式等活动,与同学交心,成为知心朋友。在学生有困难时,他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:资助经济有困难的同学,帮助骨折住院的同学交住院押金并陪护。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杨志彪坚持每个学期的期末都给家长和学生写一封公开信,四年来共写了九封、约四万字。这些信虽不是句句箴言,但却是字字真情,能够感觉到一个普通的教师是如何燃烧自己、照亮学生。公开信涉及的内容包括理想、信念、学习、健康、交友、选择、感情、生活、运动、梦想等。以至于每到期末家长都会在家期盼着收到这封公开信。有的家长看了信后,会打电话来表示感谢,有的家长读了信后会发来感谢信,有一位家长写道:“杨老师,拜读了您写的信,深深为您的精神所感动,我为我的孩子能遇上您这样的老师而自豪!虽然我女儿的英语、数学和有机化学成绩不很理想,相信在您的教育下,通过她自身的努力,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!我也相信坚持的力量!”,(最终这名同学保研成功)。还有家长写道:“感动、感激、感恩!杨老师的人格魅力会使孩子们终身受益、作为家长也将一生铭记!做杨老师的学生,一生所幸;有杨老师这样的教师,交大所幸!”每每读到这些话语,杨志彪老师就感到无比的欣慰,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。还有什么奖励能比得过这些肯定的话语呢!同时,他也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,因为在家长的心里,他已经代表了交大。所以,他更愿意把这些话语当作是对自己的勉励,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继续前行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杨志彪老师接手班主任工作的四年,正值他女儿患重病(他女儿从2011年患病以来,长期住院治疗)。为了照顾女儿,杨志彪放弃了两次出国访问的机会,但对于班主任工作,却毫不犹豫接了下来。责任告诉他,女儿要照顾,全班同学也要培养好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他依然在教书育人中投入大量的精力,班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。遗憾的是,年仅8岁的女儿最终没有能战胜病魔,于2015年底去世。中年丧女,痛何如哉!然而,就在举行完女儿葬礼的第三天,他还是强忍悲痛,组织参加了班级的新年聚会。在聚会上,他看着满座的青春面庞,深情地宣读完新年致辞,然后找个借口离开了现场。是的,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支撑下去,陪同学们吃完那顿饭了。同学感到有些奇怪,但他始终没有告诉同学们具体原因。  在毕业之际,他又以个人的名义举办了班级的毕业欢送会和毕业晚宴,同时邀请了所有学生家长参加。欢送会上他回顾了四年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,也是在这个欢送会上,他才第一次说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,但他说的是:“我失去了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孩子,却拥有24名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……我之所以要在今天告诉大家,不是想博得大家的同情,而是想告诉同学们,你们将来不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,都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责任,都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和智慧!”讲到动情处,学生和家长无不留下了感动的泪水。每个家长和同学都踊跃发言,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意,以及对交通大学的感激之情。  欢送会上,杨志彪老师和孙强教授(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)送给每位同学一本书,一本班级纪念册和一件文化衫。纪念册和文化衫都是杨志彪自己设计的封面和题字,同学和家长都很喜欢、也很感动。会后,他组织了毕业晚宴,送别所有同学。这些感情和金钱的付出,他觉得物有所值,无怨无悔。  2017年7月,他所带的班级毕业了,看着同学们陆续离开,他既感到欣慰,也有些许失落。当所有的同学都离校之后,他的心里感觉空落落的,晚上吃完饭散步的时候,曾经好几次不由自主的走到原来的学生宿舍,绕着宿舍走上两圈。他在思念、在等待……万千思绪付诸笔端,一首《诉衷情??毕业赠别》正是那时写就:  当年壮志赴南洋,问道在鸿庠。悠悠四载飞逝,椽木已成梁。  分别事,路茫茫,梦前方。何时再聚,欲诉衷肠,漏短情长。【名师名言】■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识别真伪、区分善恶、分辨利害的能力,科学精神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。  ■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惠勒说过:“大学里为什么要有学生?那是因为老师有不懂的东西,需要学生来帮助解答”。这是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。  ■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,无关名利,只求心安,引导学生走在正确的路上,追寻生命的意义。